命名规则
工作原理
LSZ口电离型预放电避雷针是在传统避雷针放电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促进电离”这一预放电避雷针的基本特征从而达到比普通型避雷针更早的先导放电,从而扩大了保护半径,提高了安全系数。工作原理如下:雷云电荷分布90%的情况下是下层聚积负电荷。(见图1)当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有时可达几百伏/厘米,LSZ口电离型预放电避雷针正是利用这一现象: 地电位通过连接杆到达A点,由导体构成的球体B与连接杆绝缘、在雷云的作用下可与A点之间形成几十万伏的电位差,形成火花放电,从而使避雷针顶部的空气电离,产生大量离子,这些自由离子因电场力作用迅速向上运动,使得雷云和避雷针之间的绝缘距离缩短,使得电场更大,空气进一步电离,直到发生放电和主放电。由于其特殊设计的电离过程使之能较其它邻近高点提前产生上行先导,从而达到最先放电的目的。
LSZ-Ⅰ、LSZ-Ⅱ 型预放电避雷针产品特点
■ 对直击雷接闪
■ 提前先导,准确引雷入地;
■ 降低雷电流幅度和陡度;
■ 接闪效果好,保护范围大;
■ 不锈钢材料美观,坚固,重量轻,安装方便:
■ 五年免费质量保证,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产品质量责任保险
LSZ-Ⅱ型预放电避雷针产品特点
■ 防护等级高
■ 能够在受到反复雷击放电之后保证电气连续性和功能的持续性;
■ 具备早期放电功能
■ 非电子式,长寿命;
■ 雷击后防护质量不会改变
■ 全主动式截击雷电系统:
■ 外形美观,安全可靠。
■ 五年免费质量保证,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产品质量责任保险
保护半径计算公式
设LSZ型避雷针启动抢先时间为△T,则上行先导抢先距离△L=V*△T。保护半径Rp按如下公式计算:
1)D为电击距离,它取决于被保护物的级别,对于I、II、Ⅲ类保护对象,D的值分别为 20m、45m、60m。
2)h为防雷器顶端到被保护平面的高度
3)△L=V*△T,通常情况V=106m/s.
Rp=√2Dh²-h+△L(2D+△L)
工作原理
LSZ型预放电避雷针具备反射器与激发器两种功能。激发起与反射器之间有电场强度,每当电闪发生前,电场强度会迅猛增大,激发器与反应器之间的电位差大致相当于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它们之间的电压降迅速增加会赞成尖端打火并使尖端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形成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的中央收集杆和激发起之间的电场迅速增加而造成尖端产生的空气离子化可于级短及准确的时间内放电,因大量电离子的存在,从而使自然的Corona效率减低,产生一预期上行放电通道,可迅速、安全地将雷电截击及安全地泄放到大地。由此可以充分保护楼房、露天公共区域以及用于商业、工业、农业或行政的各种建筑材物。
标准型避雷针防护用途
建筑物、仓库、水泵站、卫星小站、机场(VOR)全向信标台站,粮食储备库,
基本参数
避雷针保护半径Rp(m) | |||
H(m) | Level1 | Level2 | Level3 |
D=20m | D=45m | D=60m | |
2 | 32 | 40 | 44 |
3 | 48 | 59 | 65 |
4 | 64 | 78 | 87 |
5 | 79 | 97 | 107 |
6 | 79 | 98 | 108 |
10 | 80 | 99 | 109 |
15 | 80 | 101 | 111 |
20 | 80 | 104 | 113 |
45 | 80 | 105 | 119 |
60 | 80 | 105 | 120 |
外形尺寸
LSZ 型避雷针的保护半径
■ LSZ型预放电避雷针的保护半径按照法国国家标准NFC17-102的规定确定,具体数据请记下表:
■ 其中:
PR-保护半径
h-避雷针有效高度,为滩雷针高出被保护物体表面的距离;
D-电击距离(滚球半径),根据不同防雷类别 (Level)其数值不同;
Level建筑物防雷类别。按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确定